鄰居噪音判拘役75日、賠償 60 萬元!法院認定「生活干擾已超越社會容忍限度」
- 律師好鄰居

- 10月19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 律師好鄰居新聞探討專欄
新北市土城區一對夫妻長期遭樓上鄰居噪音干擾,女童因驚嚇導致精神創傷,父母忍無可忍提告。法院最終除判決樓上住戶須賠償新台幣60萬元外,更認定其對兒童造成嚴重身心侵害,構成《刑法》第304條強制罪,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規定加重其刑,判拘役75日。
本案成為近年鄰里糾紛中少見的高額賠償案例,提醒民眾「家非法外之地」,居家噪音若影響他人安寧,將可能面臨刑事、民事責任與行政處罰。
這起案例凸顯:「居住安寧」不僅是民事權益,更涉及刑事責任。
📺 案件回顧
根據 TVBS 新聞報導,該對被害家庭住於土城社區,多年來飽受樓上鄰居持續敲打、拖椅、撞擊聲干擾,噪音時段從清晨延續至深夜,導致家中5歲女童頻頻驚醒、哭鬧不安,甚至出現恐懼返家的心理反應。
經多次報警、社區協調均無改善後,家長提起刑事與民事訴訟。法院審理後,採信錄音、鄰居證詞與分貝檢測結果,認定噪音超過合理容忍範圍,被告行為已非單純生活聲,而屬蓄意騷擾、影響兒童健康。
最終,法院:
依刑法第304條「強制罪」及兒少法第112條加重其刑,判拘役75日。
同時依民法第184條、第195條,判決須賠償精神慰撫金60萬元。
⚖️ 律師好鄰居法律分析
1️⃣ 民事部分:侵權行為與人格權侵害
本案中,被告長期以噪音干擾他人生活,已構成《民法》第184條侵權行為,並侵害他人「人格權」與「居住安寧權」。法院除命停止侵害外,並判賠60萬元精神慰撫金。這筆金額遠高於一般類似案件,顯示司法對家庭安寧與兒童健康的高度重視。
2️⃣ 刑事部分:成年人故意對兒童犯強制罪
《刑法》第304條規定:「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萬元以下罰金。」而《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明定:
成年人對兒童故意犯強制罪者,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法院認為,被告雖未直接身體施暴,但長期以噪音干擾,已足以造成兒童嚴重精神壓力與生活恐懼,屬「心理強制」的態樣,依法可成立強制罪,遂判拘役75日,可易科罰金。
🧠 律師好鄰居觀點:
噪音不是「小事」,法律早已嚴肅看待
在台灣,許多鄰里糾紛常被忽視為「生活習慣不同」,但司法實務逐漸明確:
若行為具持續性與惡意性,影響他人健康與心理安寧,不僅可請求民事損害賠償,甚至可能構成刑法強制罪、傷害罪或公共危險罪。
對象若為兒童或少年,刑度還會加重。
此案警示社會:「製造噪音的人,不只是失了禮貌,更可能觸法。」
📋 律師好鄰居建議民眾這樣做:
1️⃣ 蒐證第一步:錄音、錄影、時間紀錄,越詳細越好。
2️⃣ 報警備案:讓警方製作現場紀錄,日後可為證據。
3️⃣ 申請環保局檢測:客觀分貝數據最具說服力。
4️⃣ 民刑並行:若影響嚴重,可同時提出民事求償與刑事告訴。
5️⃣ 兒童保護:若對象為未成年,可同時通報社會局或兒少保護專線113。
💬 律師好鄰居觀點:社區共居的分寸與界線
「家」不僅是私領域,也是一個社會責任的延伸。當生活習慣造成他人困擾時,誠懇溝通與改善是維繫鄰里和諧的起點。若不願溝通,最終將面臨司法裁判與高額賠償。
律師好鄰居提醒您——安寧不是奢求,而是每個住戶的基本權利。若您正遭遇鄰居噪音、油煙或監視器侵犯隱私等困擾,請記得:法律是最理性的鄰居,也是維護安寧最有力的後盾。
📞律師好鄰居免費法律諮詢:
0800-800-905 | 0933-750-085
我們提供您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最專業的刑事律師團隊線上即時協助您
避免錯失黃金訴訟期間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