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案例分享

從「孫代書投入宮廟投資案」談宗教借貸與詐欺風險 — 律師好鄰居

  • 作家相片: 律師好鄰居
    律師好鄰居
  • 10月11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影片轉自TVBS NEWS新聞

各位親愛的鄰居、信仰圈的朋友們好:我是你們身邊的律師朋友,今天想用「好鄰居」的角色,跟大家聊一件最近備受關注的案件──高雄孫姓女代書墜樓案與其背後的宮廟投資疑雲。希望透過幾個法律觀點與風險提醒,讓大家在信仰與財務之間,有更清晰的警覺與防線。


一、案件概要(現有公開資訊整理)

為讓後續分析清楚,先整理該案至今可獲得的主要新聞事實:

  1. 孫姓女代書(以下稱「孫代書」)與高雄某宮廟的孫姓姊妹有所互動。家屬指控該宮廟管理人姊妹與某房地產代銷業者(吳姓女子)聯手,以「信仰、問事」、「消災、積福報」等話術,引導孫代書做捐款、借款、投資行為。

  2. 孫代書先是捐香油錢、典當房屋、向親友借款共計數億元上下,並被推薦投入代銷公司案子。

  3. 後來,該代銷公司未能如期還款;孫代書背上龐大債務壓力,家屬認為她被逼到極限,最終於2025年10月1日墜樓身亡。

  4. 孫代書生前於 2025 年 7 月曾向鼓山警分局報案,控告遭宮廟詐欺。警方受理,並於後續依檢察官指揮偵辦。至 2025 年 10 月,警方調回孫姓姊妹與其他人,共 3 人被依詐欺罪送辦。

  5. 宮廟方面則回應稱,借貸為雙方意願,非詐欺;且宮廟有意對不實指控提告。

可以看出,這案子牽涉宗教信仰、金融資金、話術控制、債務壓力、心理因素等複雜因素,是一宗典型「信眾被信任機構牽連財務」的高風險案件。


二、從法律角度觀察的核心爭點

作為律師在旁觀察,我認為這個案子在法律評析上,有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爭點與風險:

爭點

法律焦點

可能爭論的方向 / 關鍵證據

是否構成詐欺或吸金詐財

被控者是否具備欺罔、誤導信徒或投資人的故意;是否有「虛偽不實陳述」或「隱匿重要事實」之行為;是否資金使用流向不符承諾

通話錄音、對話訊息、轉帳帳戶紀錄、資金流向、投資契約書、是否真有可獲利計畫書等

宗教名義與財務行為的法律邊界

宗教團體以信仰名義運作財務活動是否突破法律許容範圍;捐獻與投資的界線

是否以信仰權威強制或暗示投資;是否壓迫、威脅、限制信眾自由;是否有契約或書面證據

債權債務關係與借貸契約效力

若是信眾借款給代銷公司、宮廟、個人,借貸契約是否合法有效

是否簽訂書面借據/利息、還款方式是否合理、是否有強迫性條件、是否有合約履行證據

責任歸屬與共犯問題

宮廟姊妹、吳姓代銷公司、是否有其他中介協助者,各方的刑事或民事責任如何分擔

是否有合謀關係、協助或參與行為、資金流轉證據、指示關係、受益分配

被害人(或其繼承人/家屬)的民事救濟可能

是否能向被告請求返還本金、利息、賠償精神損害、複製損失等

民事訴訟的時效、證據保存、是否有擔保、被告是否有資產可查扣

在這些爭點中,「詐欺罪」「債權主張/返還請求」是最關鍵的兩條戰線。若檢察官認為行為滿足詐欺要件,就可能移送起訴;同時,家屬或受害者可以透過民事訴訟請求回復損害

ree

三、對一般信眾/潛在投資人的風險提醒

作為律師好鄰居,我在這裡特別要提醒大家:當宗教介入投資/金錢往來時,風險往往比一般投資更高。以下是一些要警覺的紅旗與防線:

  1. 信仰與承諾混搭話術 若某人以「神明指示」「母娘安排」「積福報」「消災轉運」為由要求你投入資金,那你要具備高度警覺。這種話術容易模糊「信仰價值」與「財務合約」的界線。


  2. 缺乏書面契約或透明合約條款 凡涉及投資或借貸,應有清晰書面協議(資金用途、利息、還款期、風險揭露)。若對方強調「口頭承諾」「心法」「神旨」就算數,很可能是在逃避法律責任。


  3. 資金流向不明、款項頻繁轉帳 若你的款項被要求匯入私人帳戶、或多層帳戶跳轉,很可能是資金洗錢或掩飾不正當用途的手法。要保存所有匯款憑證、帳戶明細、轉帳記錄。


  4. 高利誘因、保證回報、巨大報酬承諾 凡有「保本」、「高報酬保障」、「神恩回饋」等宣稱,都屬高風險。任何金融交易都有風險,沒有人能保證高收益而零風險。


  5. 依賴情感/宗教崇拜與隔離機制 如果對方要求信徒不要與外界溝通、不允許家人干預、不准質疑,就可能是建立思想控制或封閉體系。這樣的機制,是很多詐騙案中重要的助長因素。


  6. 一旦利潤無法兌現,要求你不停追加資金 這是典型金字塔、老鼠會或資金池崩解前的前兆。若你被要求「再投入才回得來」,務必警覺。


  7. 債務壓力、借貸借款、典當房屋 若你為了應付投入要求,不斷向親友借款、典當房屋,風險會以倍數放大。一旦資金鏈斷裂,可能連累整個家庭。


總之:「信仰尊重,財務透明」是兩條不可混淆的線。若有人要求把兩者捆在一起,那就是赤裸裸的風險。


四、受害/家屬可行的法律對策(短中長期)

若你、你的親友或信眾正深陷類似情況,以下是可考慮的法律對策/行動路徑(須視個案證據強弱、時間點、被告資產情況等微調):

短期(立即行動)

  1. 報警、提告/刑事告訴 若認為自己遭詐欺、被誤導投入資金,可向警察機關報案,請求立案偵查。若警方或檢察機關認為證據足夠,可能將涉案人以詐欺罪起訴。 孫代書案中,警方已受理報案,並帶回涉案人偵訊,朝詐欺罪方向偵辦。


  2. 凍結資金、保存證據 向司法機關申請假扣押、假處分,以避免被告將資金或財產轉移、隱匿。保存所有匯款憑證、對話記錄、錄音、契約書、銀行帳戶紀錄、信眾群組訊息等。


  3. 聲請調查或申請強制執行保全 向法院申請調查被告財產,或請求對不動產、帳戶、股權等採取保全措施,以保障未來判決執行力。


中期(訴訟期程內)

  1. 提出民事訴訟請求返還本金與利息 在刑事偵查/起訴過程中,受害者或家屬可 concurrently(同步)或之後向法院提起民事求償訴訟,請求返還已投入款項、合理利息、損害賠償(如精神撫慰金)等。


  2. 主張併案濟理、債權申報、追償 若被告破產或資產不足,可於破產程序中申報債權,參與分配;或在公司清算、民事執行程序中提出追償申請。


  3. 請求刑事附帶民事賠償 在刑事訴訟中,若法院認定被告有罪,受害者可請求附帶民事賠償,使賠償命令併入刑事判決。


長期(實務與政策層面)

  1. 促請主管機關或立法機關加強防制宗教詐欺 例如:修法強化宗教團體募集資金透明度、加嚴公益捐款監督、金融機構交易監控、信仰圈內金錢往來揭露義務等。


  2. 教育宣導信仰與財務風險意識 透過教會、宮廟、宗教團體、信眾組織,讓信眾了解「信仰金錢化」的風險,不貿然投入金錢。


五、對一般信眾/宗教組織的建議

為了避免成為下一個「深陷風暴」的人,以下是我身為律師好鄰居對信眾與宗教團體的建議:

  • 宗教組織若要募集資金或讓信眾捐款、投資,應設置公開帳戶、定期財務公開、第三方審計機制。

  • 對信眾提出「捐款+回報」「投資」等訴求時,要附契約、風險揭露書、條款清楚、雙方同意。

  • 信眾在接到「投資機會」或「信仰指示」時,應先諮詢專業律師、會計師、或親友圍窗詢問,不宜盲目依賴領導者口頭承諾。

  • 組織內部若發現資金往來不明、過度壓迫信眾、限制自由、不容質疑等現象,應啟動內部監督機制、或坦誠與外界溝通。


六、結語:信仰、不該成為債務地獄

在宗教與信仰世界中,我們希望得到心靈的慰藉、社群的支持;但當信仰被攫取成財務工具,信眾就可能落入「以信仰為名義的陷阱」。孫代書案,讓我們看到若無警覺與法律常識保護,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可能被深深捲入。

作為鄰居律師,我希望:

  • 信眾可以在信仰裡保持理性,不因敬神而放棄質疑;

  • 宗教組織應自律、透明、尊重信眾自由;

  • 若不幸遭遇疑似受騙情況,要及早求助法律/媒體/信任的親友,共同為自己保護最後一道防線。


若你或你認識的人正處於類似困境,歡迎隨時找我,我可以幫你初步評估案情、協助保存證據、指引報案/訴訟程序。信仰是力量,不應成為枷鎖。願我們都能在信仰與自由、敬虔與保護之間取得平衡。


📞律師好鄰居免費法律諮詢0800-800-905 | 0933-750-085

我們提供您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最專業的刑事律師團隊線上即時協助您

避免錯失黃金訴訟期間

ree

留言


LINE-02.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