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案例分享

台灣大罷免全數落敗──法律觀點解析

  • 作家相片: 律師好鄰居
    律師好鄰居
  • 7月2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ree

台灣大罷免全數落敗:事件概述

2025年7月26日,台灣進行史上規模最大的公職人員罷免投票。24位來自最大在野黨中國國民黨(KMT)的立法委員及新竹市長高虹安面臨罷免,發起人是多個公民團體。由於此次罷免的規模、涉及政黨對抗以及關係立法院席次平衡,輿論將其視為台灣民主制度面臨的重大考驗。然而,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統計,所有24名 KMT 立委和高虹安市長最終都留任,罷免案全數未能通過。


罷免程序的法律規定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及相關法律,罷免是一項憲法保障權利,但必須符合特定程序才可啟動。民眾只能在當選人就職滿一年後提議罷免。欲提案者需蒐集選區內不少於 10% 合格選民的連署,並由中選會核驗。罷免案成立後須進行投票:

  • 罷免成功標準:支持罷免的票數除須多於反對票外,還必須達到選區登記選民數的 25%。換言之,高門檻使罷免相當不易。

  • 二次選舉:被罷免者若失去席次,需在三個月內舉行補選;原政黨仍可推派候選人再戰。


為何發動罷免

本次罷免由多個公民團體發起。他們認為國民黨籍立委與中國關係過於密切,阻撓政府推動包括國防預算在內的政策,且透過立法院多數優勢擴張議會權力,危及行政權的運作。另一方面,國民黨強調自己是在行使憲法授權的監督職權,指控罷免是「惡意罷免」,意在扭曲去年的選舉結果。


投票結果與分析

根據中央社報導,24名國民黨立委及高虹安市長全部留任。即便有七個選區的贊成票達到 25% 門檻,仍因反對票較多而失敗。有關達標但未通過的選區包括花蓮立委暨 KMT 黨團總召傅崐萁、台北市立委王鴻薇、李彥秀、徐巧芯等。在其他十八個選區,贊成罷免票數連 25% 的門檻都未能達到。

對民進黨與倡議罷免的公民團體而言,結果是一場挫敗。他們原本期待藉由罷免至少 12 名國民黨立委來奪回立法院過半席次,從而推動政黨政策。相反地,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稱這是「台灣人民的大勝利」;台灣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則要求總統賴清德和行政院長卓榮泰辭職並重新組閣。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表示虛心接受結果並會檢討民意。


法律與制度意涵

  1. 罷免權的高門檻:罷免制度保障民眾對民意代表的最後把關,但高門檻設計反映了法律在維護政治穩定與防止濫用之間的平衡。此次只有七個選區達到門檻卻仍被否決,顯示民眾對罷免過於頻繁或出於政黨對抗有所保留,亦彰顯 25% 門檻在現行選民結構下難以突破。


  2. 政黨政治與法律機制的交互作用:罷免本應是一種個別責任政治工具,但此次被用來對抗特定政黨,反映出高度政黨對立。國民黨指責罷免是重新翻轉去年選舉結果的「惡意手段」;民進黨則將其視為制衡國會的正當方式。法律設計雖允許公民行使罷免權,但在實際運作中,當罷免成為政黨對抗工具時,如何避免法律被政治操作是未來必須討論的課題。


  3. 中國因素與選舉干預:政府稱此次罷免遭遇中國「空前干預」,包括軍事、外交壓力與假訊息操作。罷免支持者則將行動定位為「反共」運動,指控國民黨與北京過從甚密。這顯示台灣的法律制度必須兼顧外部干預與內部政治對立,以避免民主機制被外力利用。


  4. 對立法院權力平衡的影響:由於所有罷免案均告失敗,立法院席次分布未變。國民黨與民眾黨繼續維持 62 席的多數地位,民進黨仍為少數。若罷免成功數達 12 席,民進黨即有望恢復多數。這次結果提醒各政黨在操作法律工具時需謹慎評估民意與門檻,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展望

第二波針對七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投票預計在2025年8月23日舉行。經過首波失利,各方對下一輪投票格外關注。對公民社會而言,如何在憲法框架內合理運用罷免權以回應民意、避免政治惡鬥,並保障民主制度的健全運作,是未來的重要課題。


此次大規模罷免的全軍覆沒,說明法律制度中的高門檻在維持政治穩定與避免短期情緒操作上發揮了作用,也暴露出罷免機制在政黨極化時的脆弱性。律師在提供社會法律教育時,可藉此案例向民眾解釋罷免制度的規範、程序要求與合憲性思考,引導社會更加理性地使用法律工具,守護民主與法治。


⚠️若您有相關法律權益問題需要協助

請盡速聯絡律師好鄰居法律諮詢協助

➡️撥打免費法律諮詢專線📞|0800 800 9050933 750 085

我們提供您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最專業的刑事律師團隊線上即時協助您

避免錯失黃金訴訟期間

ree

Comments


LINE-02.png
bottom of page